螺内酯治疗应用(精选八篇)

云宝吧 时间:

螺内酯治疗应用(精选八篇)

螺内酯治疗应用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6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男11例,女12例,年龄25~68(48.1±1.3)岁,病程3.5~16.0年;观察组男12例,女11例,年龄28~70(50.2±2.1)岁,病程3.0~15.5年。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心功能分级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运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洋地黄制剂,以减轻心脏负荷,扩张血管,减小外周血管阻力来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功能,同时严密掌握洋地黄的适应证及用量,密切观察洋地黄毒性反应。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20mg,每天1~2次,4周为1个疗程。

1.3 评价标准

心功能分级采用1928年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提出的分级方案[3]:Ⅰ级:患者虽有心脏病,但平时活动不会出现心悸、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Ⅱ级:一般活动虽可出现轻微症状,但休息后很快可缓解;Ⅲ级:各种体力及平时活动明显受限,且症状重于Ⅱ级,需要经较长时间休息才可缓解;Ⅳ级:不能做任何活动,即使休息也会有心力衰竭的症状,活动后症状加重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0.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治疗后,心功能Ⅰ、Ⅱ级比率均增加,Ⅲ、Ⅳ级比率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且观察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原因,心脏病的发病率明显呈上升趋势,这些导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日趋增多,而其治疗也就成为摆在广大医务工作者面前的急需解决的任务[4]。越来越多的药物被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其疗效则成为急需探讨的问题。找出最有效但不良反应最少的药物在短时间内控制疾病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5]。本文通过临床实践探讨了小剂量螺内酯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作用,所得数据表明,螺内酯对抑制心肌重构,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远期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6],对提高患者生活学习质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总之,笔者认为螺内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的疗效确切满意,值得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推广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螺内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46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常规运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洋地黄制剂,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2组均治疗1个月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2组治疗后心功能Ⅰ、Ⅱ级患者比率均增加,Ⅲ、Ⅳ级比率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心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内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螺内酯,慢性心力衰竭,疗效

参考文献

[1]Pitt B,Wilson PA,Segal R,et al.Effect of losartan compared with capto-pril on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heart failure:randomised trial-the losartan heart failure survival study ELITE II[J].Lancet,2000,355(9215):1582-1587.

[2]杨景宁,林桂珍,肖玉梅.巯甲丙脯酸与螺内酯联合治疗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1,17(9):405-406.

[3]Cottone DC,Gysi LK,Dudra TO,et al.Change of plasma endothelin and growth factor levels,and of left ventricular mass,after chronic AT1recep-tor blockade in human hypertension[J].Am J Hyperyension,1998,11(5):548-553.

[4]张俊松,王苓,邓节喜,等.螺内酯与培哚普利合用对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左室重构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8):716-717.

[5]Mantero F,Lucarelli G.Aldoterone antagonists in hypertension and heart failure[J].Ann Endocrinol,2000,61(1):53-60.

螺内酯治疗应用 篇2

[关键词] 贝那普利;螺内酯;糖尿病;肾病

[中图分类号] R587.2;R69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99-02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糖尿病患者比较常见但是很难医治的微血管并发症[1],近年来,糖尿病肾病已经成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并且其比例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诸多的临床实践,尤其是大样本的循证医学研究证实,ACEIs或者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能够对早期的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2010年就诊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20例,其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38~65岁,病程8~18年,经检验,所有患者符合1999年WHO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入选之前患者尿蛋白定量均大于300 mg/24 h,血清肌酐都小于150μmol/L,并测得近期的空腹血糖值为10 mmol/L。随机分成联合治疗组和贝那普利治疗组,各60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病程、体重指数、空腹血糖情况比较, 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联合治疗组是用贝那普利和螺内酯联合治疗,每天给予患者的贝那普利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H20053390)10 mg以及的螺内酯片(中国上海信谊药厂,H31021273)20 mg;贝那普利治疗组单用贝那普利治疗[2-3]。

1.3 观察指标[4]

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3个月后的尿蛋白、血清肌酐以及血钾的变换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空腹对患者进行静脉取血,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来对患者的血钾以及血清肌酐水平进行测定。患者尿蛋白测量取患者早晨6点至次日早晨6点的24 h尿标本进行,仍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来测定。

1.4 统计学处理

对两组患者的比较采用的是配对t来进行检验,组与组之间的比较采用的是方差来进行分析,所有的数据都用SPSS10.0软件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没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在用药1个月之后,尿蛋白定量水平和治疗之前相比较起来,都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3个月之后,贝那普利组患者有一部分出现了尿蛋白定量水平明显反跳的现象,甚至有一部分患者和治疗前的水平相接近;对于联合治疗组的患者来讲,只有极个别的患者出现了尿蛋白定量水平反跳,治疗效果相对比较好。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全身代谢异常而导致的肾脏损伤,在发生这种损伤及在其发展过程中,肾局部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心血管方面的研究显示,如果患者长期都服用ACEIs药物,可能出现醛固酮水平在短期内下降,但是,经过了期治疗后,依然能得到增高[5]。另外,低剂量的螺内酯虽然对血糖以及血压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它却能对尿蛋白的排泄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还能显著的降低肾小球内压,和ACEIs有协同作用。糖尿病肾病患者应用螺内酯来改善尿蛋白的排泄率,并且能使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以及氧化应激产物得到显著地降低。除此以外,还有研究表明,螺内酯具有肾脏保护的巨大作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的应用,能够使单用ACEIs治疗存在的某些缺陷得以改善,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6-7]。

本研究发现,如果单独使用ACEIs药物,在短期内能够使患者的尿蛋白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是应用3个月后的患者,会出现尿蛋白的反跳现象。在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后,患者的尿蛋白水平能够得到持续的下降,并且没有显著地反跳现象。糖尿病肾病患者如果联合应用ACEIs和螺内酯进行治疗,可以使患者的醛固酮逃逸得到显著地抑制,使患者的尿蛋白水平降低。当然,本研究中,仍然有很多尚不明确的地方,比如联合治疗组的血清肌酐以及血钾水平没有显著的升高等,这些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久艳.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期间的生理指标变化[J].临床误诊误治,2008,(2):56-59.

[2] 刘桂丽,傅铦.老年糖尿病肾病109例临床分析[J]. 临床误诊误治,2010,(2):95.

[3] 吴峰,李辉.糖尿病肾病并不全性肠梗阻一例[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1,(S1):96.

[4] 杨新军,吴广礼,安民,等. 62例糖尿病肾病行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观察[J]. 解放军医药杂志,1999,(1):58-59.

[5] 邓宗林.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性尿蛋白的疗效观察[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1):1.

[6] 郭俊勇.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45.

[7]张东 鹏.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2007,20(4):58.

螺内酯治疗应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4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住院的心衰患者98例(男66例,女32例),年龄45岁~75岁,平均年龄64岁。所选病例均为NYHA分级Ⅲ~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其中高血压心脏病26例,冠心病37例,扩张型心肌病18例,高血压心脏病合并冠心病17例。每例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血清钾离子(K+)浓度<5.5 mmol/L;血肌酐(Cr)水平在176.8μmol/L(女)~221.0μmol/L(男)以下。

1.2 方法

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7例,常规抗心衰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组51例,在对照组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起始剂量10 mg/d,逐渐加至20 mg/d,观察期限1年。

1.3 观察指标

(1)基本情况观察:随时记录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注意症状、体征变化及男性乳房是否增生、疼痛;(2)生化指标监测:治疗前、治疗后3 d和1周监测血清钾、肌酐、尿素氮(BUN)水平,以后每3个月监测1次;(3)超声心动图测定:LVEF、E/A比值,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各监测1次;(4)室性心律失常的监测:用24 h心电图(Holter系统),监测患者的心律失常,观察室性早搏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在进行治疗前获取基线水平,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各监测1次。

1.4 疗效判定

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心衰症状及体征消失;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心衰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无效:心功能无变化或恶化,心衰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恶化。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示差异有极显著性。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

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后血钾有所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无明显的高钾血症,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无明显改变,2组均未出现严重的肾功能受损,见表1。

注:2组治疗后血K+比较P<0.05。

2.2 2组治疗前后心脏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2组LVEF、E/A比值均有所提高(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

2.3 室性心律失常比较

Holter结果显示,治疗组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室速发作次数明显减少,2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见表3。

注:2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2.4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4。

例(%)

注:总有效为显效与有效之和,2组总有效率比较,χ2=4.83,P<0.05,有显著性差异。

2.5 副作用

治疗组1例男性患者螺内酯20 mg/d口服治疗5个月,出现乳房轻度增生,减量至10 mg/d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目前研究表明,导致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肌重构[1]。心衰时血中醛固酮的浓度可明显提高达20倍以上,大量的醛固酮除了保钠排钾外,尚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特别是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刺激蛋白质与胶原蛋白合成,引起心房、心室、大血管的重构;还可以阻滞心肌摄取肾上腺素,使肾上腺素游离浓度增加而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和心律失常,增加心衰时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可能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除了保钾利尿作用外,可以阻止心肌和血管周围的纤维化,改善舒张和收缩功能,改善心肌重构。可以降低血浆肾上腺素水平,减少室性异位激动[2]。

本组选取了98例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螺内酯10~20 mg/d,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超声心动图监测LVEF明显增加,E/A比值明显升高。上述变化提示螺内酯对心肌重构有逆转作用,可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对改善心衰患者的远期预后有很好的作用。本研究中治疗组虽有血钾升高但无临床意义,血肌酐、尿素氮无明显改善,未见肾功能恶化。

综上所述,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螺内酯10~20 mg/d,总有效率明显提高,使心衰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服用药物间应密切观察电解质、肾功变化。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6~1095

螺内酯治疗应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1月至2012年11月间收治的9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实验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45例) 和观察组 (45例) , 对照组的45例患者中, 男性27例, 女性18例, 年纪62~83[平均 (74.3±3.5) 岁]病程3个月~10年, 平均 (6.4±1.5) 年, 心功能分级Ⅱ级15例, Ⅲ级22例, Ⅳ级8例;冠心病30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10例, 扩张型心肌病5例;观察组45例, 男28例, 女17例;年龄60~80, 平均 (67.5±3.2) 岁;病程3个月~10年, 平均 (6.4±1.4) 年;心功能分级Ⅱ级15例, Ⅲ级23例, Ⅳ级7例;冠心病26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 扩张型心肌病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心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根据具体的病情给予卡托普利、美托洛尔等常规治疗, 以减轻心脏负荷, 扩张血管, 减小外周血管阻力来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改善心功能, 对于Ⅳ级患者可加用洋地黄强心药物进行治疗, 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前后的各项指征并及时给予相应的调整。对照组采用以上常规治疗, 给予美托洛尔6.25 mg, 1日1次, 口服, 根据病情渐增量至稳定, 最大量12.5 mg, 1日1次, 口服;给予卡托普利12.5 mg, 1日3次, 口服, 根据病情渐增量并维持, 最大量25 mg, 1日3次, 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20 mg, 1日3次, 口服。两组均4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3 疗效观察:

按照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评定心功能进行心功能检测, 以出院前最后1次检查作为治疗结果评定标准。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及以上, 各项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有效:心功能改善, 各项症状及体征有一定幅度改善;无效:无效:心功能无改善, 心功能分级无变化、恶化。总有效率 (%) =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数据均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资料用t检验, 组间对比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前后, 两组患者血、尿常规, 血糖、血脂、肝功能均无明显变化。治疗后对照组出现低血压2例, 胃肠道反应1例, 肾功能损害2例;观察组出现低血压3例, 胃肠道反应2例, 肾功能损害2例。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过去心力衰竭的治疗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 忽略了神经内分泌机制, 虽然使患者初期临床症状改善, 但长期应用却导致病死率增加, 不能改善预后。据我国医院住院病例调查, 心力衰竭住院率只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 但病死率占40%[5]。

现在对心力衰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针对其发生、发展机制, 有效的调整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而不是仅仅刺激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对心力衰竭的治疗目的是通过长期治疗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及其他心血管事件带来的危险性, 逐步改善心功能, 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规模临床治疗结果表明:ACEI抑制剂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疾病常用药物, 使用ACEI抑制剂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使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下降, 但是与正常人群相比较仍极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心力衰竭患者短期应用ACEI抑制剂时, 能有效的降低血液中醛固酮水平, 但长期应用该类药物, 并不能持续有效的降低血液中的醛固酮水平, 发生“醛固酮逃逸现象”。在应用ACEI抑制剂卡托普利基础上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 在减少血管紧张素Ⅱ作用的同时, 螺内酯与醛固酮化学结构相似, 螺内酯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皮质部竞争性结合醛固酮的受体部位, 从而阻断ACEI抑制剂产生“逃逸”的醛固酮而发挥作用, 在临床上阻断醛固酮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实验数据显示, 应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较, 其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 在本次研究中, 与对照组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常见的不良反应男性乳房增生、乳房胀痛并没有观察到, 可能与观察时间不够有关, 有待在临床中继续观察。

摘要:目的 螺内酯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实验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 (仅进行常规治疗) 和观察组45例 (常规治疗+螺内酯) , 两组均进行1个月治疗, 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在加服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 总有效率为95.55%, 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7.77%相比, 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无显著性差异, 不具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螺内酯在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有显著疗效,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螺内酯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关键词:螺内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胡大一, 吴彦.规范心力衰竭治疗, 加强患者管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5, 33 (6) :495.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2, 30 (1) :17-23.

[3]程远植.醛固酮拮抗体螺内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和应用进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1 (1) :70.

[4]Rocha R, Williams GH.Rationale for the use of Aldosterone antagonists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Drugs, 2002, 62 (5) :723-731.

螺内酯治疗应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0例, 男46例, 女34例, 年龄45~73岁, 平均 (62.5±7.0)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顽固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患者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

(1) 继发性高血压; (2) 既往曾发生脑卒中或心肌梗塞、心脏骤停的患者; (3) 严重心力衰竭, 肝肾、肺功能不全和肿瘤患者; (4) 房颤、脑卒中、OSHAS; (5) 近4周内曾服用叶酸或螺内酯者; (6) 不能坚持随防者。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给予螺内酯20~40 mg/d;对照组患者给予氢氯噻嗪25~50 mg/d。两组患者其他抗高血压药物相同。根据患者的血压监测情况, 从小剂量开始给药。以上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要尽量维持原服用的抗高血压药物不变, 包括剂量和种类不变, 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

1.4 疗效判定

依据我国卫生部门所制定的心血管药物临床指导, 作为该文的评判标准[3], 并且依照台式的水银柱所测量的结果作为本文的判定标准。显效:舒张压下降≥l0 mm Hg, 同时降至正常水平;有效:舒张压下降<l0 mm Hg, 同时降至正常水平, 或收缩压下降≥30 mm Hg;无效:均没有达到以上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36例, 有效3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显效30例, 有效4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为85.0%;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2.2 血压、血脂水平比较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a,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b, P<0.05

3 讨论

顽固性高血压其病理上比较复杂, 比较容易诱发严重的疾病, 例如心律失常、猝死[4]。螺内酯属于醛固酮拈抗剂, 属于低效能利尿药。螺内酯的降压作用可以明显降低脉压, 而脉压是心血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 因此, 加用螺内酯降压对降低心血管风险有积极意义[5]。本组资料中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压、血脂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说明螺内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安全性较好, 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螺内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0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 治疗组患者给予螺内酯, 对照组患者给予氢氯噻嗪。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血压、血脂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螺内酯能够改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情况, 临床效果明显。

关键词:螺内酯,顽固性,高血压

参考文献

[1]王铁.77例替米沙坦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效果研究.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6) :59.

[2]王甫清, 高峰, 郑高福.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进展.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10) 1627.

[3]宁澄, 陈小虎.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概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9 (3) :187-188.

[4]陈碧波.硝苯地平联合倍他乐克及螺内酯对顽固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研究.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 (10) :1654-1655.

螺内酯治疗应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门诊确诊的RH患者共65例, 其中男40例, 女25例, 年龄46~72岁, 高血压病程4~21年其中已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和假性RH, 没有糖尿病以及肾功能不全等其他情况。这些高血压患者都在进行改善日常生活方式以及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在最近4个月内他们服用的药物为硝苯地平缓释片、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双氢克尿噻、和氯化钾缓释片, 但是血压一直没有降至理想水平。

1.2 研究方法

将65例RH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2例, 其中男19例, 女13例, 年龄46~72岁, 平均 (59.9±7.3) 岁, 高血压病史在5~20年, 平均 (11.8±3.5) 年;治疗组33例, 其中男21例, 女12例, 年龄48~71岁, 平均 (60.6±7.1) 岁, 高血压病史4~21年, 平均 (11.2±3.6) 年。所有患者仍然坚持改善生活方式的非药物治疗, 对照组患者的基础治疗是硝苯地平缓释片10 mg (2次/d) 、马来酸依那普利片10 mg (2次/d) 、双氢克尿噻12.5 mg (1次/d) 、和氯化钾缓释片1.0 g (2次/d)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螺内酯20 mg, 1次/d, 同时停服氯化钾缓释片。两组RH患者在性别、年龄、血压、血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基础治疗所用降压药等方面比较,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血钾水平在正常范围之内, 具有可比性。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的血胆固醇、血甘油三酯、收缩压、舒张压等方面比较,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如表1所示, 具有可比性。跟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螺内酯8周后血压下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如表2所示, 且血钾水平仍然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 跟治疗前相比并没有升高。

3 讨论

从高血压的基本发病机制来看, 最主要的因素是交感神经系统活性提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及肾性水钠潴留等。在临床中发现服用ACEI类药物的患者在治疗前期体内醛固酮水平会逐渐下降, 但在12周后又增加甚至高于治疗前的水平, 如此患者血压控制效果会较差, 临床上常称之为醛固酮逃逸, 这也正是RH最常见的原因。

螺内酯属于非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药, 它用于高血压治疗的主要机制是抑制醛固酮逃逸和胰岛素抵抗以及防止血管重构。笔者在对所在医院门诊的RH患者在抗高血压药物基础治疗上加用螺内酯的效果分析中发现运用小剂量螺内酯就能够很好地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 此方法在临床中可以进行推广。笔者发现其他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还表明在RH的治疗中加用螺内酯不受血浆醛固酮浓度的影响, 因此小剂量螺内酯和抗血压药物的协同使用能够减少或避免药物副作用。

4 结语

R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血压, 由于按照基础治疗方法往往难以控制血压, 以至于这类患者心脑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增加, 因此研究RH的治疗对于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该临床分析表明, 在基础抗血压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螺内酯能很好地控制RH患者的血压, 但应监测其血钾及肌酐水平。螺内酯耐受性较好, 不受年龄、性别、吸烟以及血糖的影响, 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此外, 随着生物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出现了一些副作用更小且效果相当的醛固酮拮抗剂如依普利酮等, 相信以后在临床中的应用会比螺内酯更加广泛, 这对于RH患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用药选择。

参考文献

[1]张晓丹, 石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应用研究进展[J].航空航天医药, 2009, 17 (4) :241-242.

螺内酯治疗应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80例患者均为该院收治的患者,上述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1],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平均为(65.2±4.3)岁;心功能评分分级:入院时评定为Ⅱ级患者13例,评定为Ⅲ级患者共20例,评定为Ⅳ级患者共7例。基础心脏疾病中,冠心病患者共1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共15例,其他心脏疾病共6例。对照组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平均为(64.1±6.2)岁;心功能评分分级:入院时评定为Ⅱ级患者14例,评定为Ⅲ级患者共19例,评定为Ⅳ级患者共7例。基础心脏疾病中,冠心病患者共1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共17例,其他心脏疾病共5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嘱咐休息、限制食盐摄入、低脂饮食、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疾病、同时给予苷类强心药物、给予氢氯噻嗪等利尿药。对照组采用上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培哚普利和螺内酯治疗,培哚普利剂量为2~8 mmg/d,螺内酯剂量为20~40 mg/d。从小剂量开始给药,根据患者血压改变情况调整剂量。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改变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改变情况;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6 min步行实验;定期对患者血压、心电图进行监测;定期测定两组患者的血尿常规等。疗效评定分为3个级别,显效、有效和无效,参照李志超文献报道的疗效评定方法[3]。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 min步行实验测定结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 min步行实验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 min步行实验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评定

观察组显效共28例、所占比例为70.0%;有效10例,所占比例为25.0%;无效2例,所占比例为5.0%。对照组显效共19例、所占比例为48.5%;有效11例,所占比例为27.5%;无效10例,所占比例为25.0%。观察组总有效率(95.0%)和对照组总有效率(7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6.2745,P=0.012 2,P<0.05)。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在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不但有血流动力学障碍,同时神经内分泌因素也参与其中,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上述因素促进和加重心功能障碍,所以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措施中,要抑制神经内分泌因素对心衰的作用[2,3]。培哚普利是ACEI类药物,能够降低组织和循环中的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改善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4,5]。螺内酯是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心血管系统中,螺内酯能够有利于抑制Ⅰ型胶原和Ⅲ胶原生成,有助于改善心血管重构,对血管内皮功能有保护作用,所以螺内酯有助于抑制心血管重构,有助于延缓心力衰竭病情进展[6]。该文结果中,观察组给予螺内酯和培哚普利后,观察组治疗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6 min步行实验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0%)和对照组总有效率(75.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这样螺内酯和培哚普利的药理作用是分不开的,所以上述结果提示培哚普利联合螺内酯能够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心室重构,治疗效果显著。

摘要: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2008年12月—2012年12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培哚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 min步行实验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0%)和对照组总有效率(7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培哚普利联合螺内酯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心室重构,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培哚普利,螺内酯

参考文献

[1]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3):195-208.

[2]李庆洋.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进展及其现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6):941.

[3]李志超.丹参酮ⅡA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8):183-184.

[4]邢文,何春玲,王安才.培哚普利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血浆内皮素-1、血管紧张素Ⅱ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3(4):297-299.

[5]余稳.培哚普利吲达帕胺片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24例疗效观察[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2):121-122.

螺内酯治疗应用 篇8

关键词:依那普利,螺内酯,高血压性心力衰竭

高血压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处于不断进展状态的心血管综合征, 可导致心脏血管功能和结构的改变, 并发心力衰竭。高血压性心力衰竭是指在有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 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 临床上以心排血量不足, 组织的血液灌注减少, 以及肺循环或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的病症。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 如果不积极干预, 病死率极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CEI) 和醛固酮拮抗剂均是治疗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的有效药物。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 神经体液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 的激活在心室重塑中起关键作用。ACEI和醛固酮拮抗剂均可有效的对抗RAAS的激活, 但是单独用ACEI易出现“醛固酮逃逸”现象[1], 螺内酯作为神经激素阻滞剂在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采用ACEI依那普利联合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治疗高血压性心力衰竭48例, 治疗效果明显,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病史、体检、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患者48例, 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按1999年WHO/ISH标准, 心力衰竭诊断按Framingham诊断标准, 心功能分级按纽约心脏病协会 (NYHA) 的心功能分级标准[2]。无严重高血钾、急性肺水肿、肾功能严重障碍及妊娠者。其中男性28例, 女性20例, 年龄50~80岁, 平均70岁;表现为左心力衰竭者18例, 全心力衰竭者30例;高血压病程3~15年, 平均8年;心功能Ⅱ级20例, 心功能Ⅲ级20例, 心功能Ⅳ级8例。心力衰竭病程3d~10年。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左心室肥大, 部分患者合并右室肥大。

1.2 治疗方法

给予抗心力衰竭基础常规治疗, 采取半坐卧休息位、吸氧、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低盐、低脂饮食, 必要时使用扩张血管药物硝酸异山梨醇酯;强心药去乙酰毛花苷 (西地兰) 静脉注射0.2~0.4mg/次, 待稳定后改用地高辛0.125~0.25mg口服, 1次/d;利尿剂使用呋塞米20mg, 1次/d, 连用3d。稳定血压和心律, 同时给予依那普利 (扬子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06031402、07060404) 5~10mg, 1~2次/d, 口服。螺内酯 (江苏正大丰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060203、070504) 20~100mg, 2次/d, 口服。均从小剂量开始, 然后依据血压和心功能变化逐渐调整, 治疗后每日测血压2次, 测量血压前一律休息15min, 并使用台式汞柱血压计测量右臂坐位血压, 舒张压以柯氏音消失为准, 同时询问症状, 测量心率。治疗前后均做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 血清电解质, 超声心动图。4周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血压和心功能的改善情况, 评价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应用螺内酯、依那普利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血压、症状及体征变化情况以及心功能改善情况。降压疗效:血压恢复正常 (血压<140/90mmHg) 或下降到临界高血压 (140~149/90~99mmHg) 视为有效。心力衰竭疗效:显效:在1个疗程内心悸、气促缓解, 能下床活动, 心功能改善Ⅱ级;有效:心悸、气促减轻, 能下床轻微活动, 心功能改善Ⅰ级;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心功能改善不足[3]。资料统计学方法以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全部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32例 (6.3%) ;临床治疗期间无严重高血钾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见表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ACEI抑制剂除了发挥扩张血管作用改善心力衰竭时的血流动力学、减轻淤血症状外, 更重要的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代偿性神经-体液的不利影响, 限制心肌、小血管的重塑, 以达到维护心肌的功能, 推迟心力衰竭的进展, 降低病死率。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 全部心力衰竭患者必须终身应用ACEI。螺内酯不仅有助于降低血压, 而且可减少醛固酮对心血管系统的不利作用。减少心室肥厚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本组病例显示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高血压性治心力衰竭有协同互补作用, 可改善心功能和临床症状, 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降低 (P<0.01) ,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均有明显改善, 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无不良反应, 病死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注: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 (P<0.01) * (P<0.05)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2, 30 (1) :7-23.

[2]戴闺柱, 黄峻.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杂志, 2007, 35 (12) :1086.

[3]Pimenta E, Calhoun DA, Oparil S.Mechanisms and treatment of resistant hypertension[J].Arq Bras Cardiol, 2007, 88 (6) :683-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