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材的思考(精选十篇)
对教材的思考(精选十篇)
对教材的思考 篇1
一、能对教材说“不”吗?
一套教材, 从编写到使用, 在整个过程中, 如果我们一味地继承, 不能扬弃, 那么其中有些内容就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 要敢于对教材说“不”。
我在上人教材版小学数学一年级《钟表的认识》一课时, 为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 我组织学生“做中学”实验。因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做中学的实验研究》是我校承担的重庆市教科院规划课题的子课题。让数学来源于生活, 让学生亲历操作、探究的过程。我让孩子带上一个钟, 让每个孩子手拿一张钟面, 让孩子摸一摸, 猜一猜, 想一想。孩子有的发现钟面上有12个大格, 60个小格;有的发现上面有长针, 有的发现有短针;有的发现长针在移动时, 短针也在跟着在移动;有的说听到声音在嘀答嘀答的响声, 有的听到闹铃声……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了数学的存在价值与学习的乐趣。这些环节的设计是从教材出发的, 与教材有联系;与此同时, 我又引领学生进行了创造性的学习, 这样的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这里看出, 我们对教材也可以说“不”。
二、教材有多重要?
我认为教材很重要, 有的教师认为, 有了远程教育资源, 有了多媒体辅助, 就能够上好课。事情真的如此吗?
一位教师在上人教材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平均分》一课时, 课堂上并没有使用教材, 而是通过自编教材。让学生拿玉米粒、柑桔、大豆等实物分。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但是, 并没有在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组织教学, 教学的基点定得过低, 没有抓住重点, 导致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平均分”所表示的意义, 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这位教师设计此教案时动了一番脑筋, 可是为什么好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就以失败告终了呢?很显然,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并没有把学生现有的知识正确定位, 没有抓住教学的重点。教师创造性的创设情景没被演化为解决重点问题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 教材的导向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三、活用教材的重要性
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 使之为教学服务,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服务, 活用教材也是教师开发资源的质量的标志。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平移与旋转》, 教师通过钻研教材, 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推拉玻璃窗, 做大风车等, 让学生理解了平移与旋转。
我在教学二年级的内容《1000以内数的认识》, 组织学生进行数大豆比赛, 让孩子自己数, 想一想怎么数数得快?孩子们学习兴趣高涨, 有的1颗1颗地数, 有的10颗10颗地数, 有的20颗20颗地数, 有的50、100颗地数……孩子们方法多种多样, 我看着孩子们真是太高兴了, 就让孩子们比较, 哪种方法好?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操作, 亲历的过程与方法, 明白了100颗100颗数不容易出错。
我在教学《10000以内数的认识》时, 我不再让学生数大豆了, 而是让学生把这1000颗大豆用一个碗或杯子盛, 然后量10碗或10杯, 学生很快就估计出10000大约是多少。后来我才发现这样的设计, 学生并没有真正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使培养学生的数感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对教材的思考 篇2
作者:余丽明单位:上海市复旦中学
教了十几年书,每次在教完一篇课文后处理课后思考题时,总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有选择性地挑一两道题目让学生做做。长期这么下来,突然发现课后思考题很多都没用上。由此,我想到了一个问题:课后思考题编写的目的是什么?它对学生与老师究竟要起到什么作用?作为老师该如何用好这些思考练习?
打开现行的语文教材,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类:第一类是有关课文总体内容和结构方面的思考,比如: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和步骤论证中心的?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等等;第二类是有关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比如: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说说下列语句的深刻含义等等;第三类是与课文相关的基础知识的题目,比如:找出句中的修辞手法,改换句式等等;第四类是扩展练习,比如找一段相关的文字与课文作比较阅读等等。其中前三类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是怎样处理这些练习的呢?关于第一类,一般都是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先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边看课文边思考,所以有时觉得这些题目更像是课前预习题。而在课后作思考练习,倒更像是对听课效果的检验。关于第二类,也大都是上课时已经分析或涉及到的,所以作为课后练习,也只是想了解一下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只有后两类倒是真正练得最多的。
这里我并非认为现行的教材中的练习完全不好,因为作为练习它应该有整理、归纳、巩固课堂所学的功能。但是我觉得,作为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它应该更具有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的功能。
关于这一点,我感到香港的国文教材中的练习题倒可以给我们许多借鉴。比如在读完一篇名为《蜘蛛》的文章后,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目:从蜘蛛捕捉飞虫和蜾蠃捕捉蜘蛛的情形,你想到了什么道理?这篇文章是作者仔细观察蜘蛛活动后写成的,你有过这种仔细的观察吗?试着描述一下。又如在读完《傅雷家书》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一般来说,年青人和年纪大的人看问题有什么不同?既然有不同,双方各应抱什么样的态度来相处?我以为这样的题目设计,至少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常常感慨学生写不出东西,缺少积累,我想这里还有一个认识水平的问题,学生有了再多材料的积累,认识水平跟不上,写出的东西也至多是材料的堆砌。而认识水平的提高,主要靠的是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引发思考、思考、再思考而形成的。而我们的课后思考与练习如能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帮助我们的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他们对社会、对人文的思考,逐渐提高他们认识问题的能力,我想可能会更有意义。课后思考题的设计必须是在读完文章后引发的更多的感触以及由此联想产生的各类问题,比如读完课文后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或最精彩之处;读完课文后带给我们的启示;列举一些对此篇课文的精彩评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索引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书名或文章题目,引导学生课外去阅读等等。总之,思考题应激发学生继续去学习、思考、探究的热情。我们以前在编写思考题时过于注重一篇课文的理解上的.“深”“透”,缺乏从课文中“跳”出来的思考,往往只注重课文这一个“点”,而不关注这一个“点”在一定时期内或同类文章中的这个“面”上的价值思考,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也不大习惯于宏观地把握、广泛地思考了。
另外,还有一点也是在阅读香港国文教材后想到的,在他们编写的练习中有一个“语文游戏”的板块,内有成语接龙、走迷宫、猜谜语等等许许多多的文字游戏。我觉得猜字谜、对对联、接成语、吟诗填词等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优秀的语文活动,通过这种练习,将学生的兴趣拉回到语文学科上来,让他们在游戏中更多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其实这种语文游戏在学生中很有市场,笔者去年带的一个高三文科班有一半的同学在一期不落地做《南方周末》上的“小强填字”游戏。我校的陈老师教学生填渔歌子,学生兴趣高涨,还自编了一本集子呢。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为什么要轻易放弃这么一块既能吸引学生,又能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阵地呢?
总之,我觉得课后思考练习的选编,应以引发学生更广泛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认识水平为目的,只有这样才可能与我们新时期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相适应,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对阅读小学数学教材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数学;阅读;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阅读是一种数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活动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运用,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然而,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只重视教师讲授,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或是讨论、汇报、交流,以练习为主,不重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因此,导致学生对教材不会读、不爱读,数学课本对他们只是起到习题集的作用,对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能通过阅读教材来解决,而是通过直接问家长或老师来解决。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的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获得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教会学生自己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呢?笔者认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非常重要,本文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钻研教材的兴趣
“情境”包括“情”和“境”,“境”是指客观事物,“情”是指主观情感。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地通过对外界信息的加工,重新构建自己的经验世界,其情境是学习活动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让每位学生都感到阅读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1.巧设问题情境,掌握阅读时机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教师教学的心脏,是学生学习的心脏,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问题的解决”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数学的目的。杜威把设置疑难情境,使儿童对学习活动有兴趣,作为教学过程的第一要素。因此,教师要从已有的知识、生活实际、画图实践、趣味性问题等出发,巧设问题,让学生带着“怎么办?”“为什么?”去阅读教材,激发兴趣。例如,在阅读学习“垂直线段最短”前,让学生过一点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直线段和几条斜线段,量一量垂直线段和几条斜线段,得出什么结论,这是什么道理?这样能使学生在读中画、画中读,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得出真知,启迪学生的创新智慧。又如,在阅读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前提问:怎样才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动手操作,从而深刻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方法。
2.鼓励质疑问难
在阅读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教材,在弄懂内容的基础上发现疑点,对他们每一个细微的发现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这样可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发探索新知的欲望。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在阅读时对规律、标题、例题、矛盾处进行质疑,使学生在阅读中“有疑—释疑”进行阅读,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阅读活动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数学史、著名数学家的故事、趣味数学等,阅读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如数学讲座、墙报、数学故事会、数学趣味知识竞赛等等,能在不同层次上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学生领会数学认知活动的欢乐创造条件,有助于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深化。
二、指导阅读,教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教材的能力
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阅读过程是一种完整的心理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简洁性、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和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与勤思多想、读写结合、举一反三等密不可分。这对小学生而言,不是轻易能做到的,必须借助于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教材的能力。
1.设计好阅读预案,放手让学生阅读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好阅读预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书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思考、相互讨论、交流,得出答案,放手让学生阅读,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但学生在放手阅读前,教师必须提出明确的要求。例如,一看分几段,弄清主和次,各段有啥目的,前后有啥联系;二看重点与关键,边看边动笔,养成好习惯,等等。阅读中让学生将书上省略了的步骤和有关的推理一一讲清楚。对教材中出现的诸如“通常”“一般”“可以推出”等词语要进行研讨。比如,“一般”中有无特殊等等。让学生理解数学用语言简意赅,字字包含重要内容。
2.教给学生阅读概念、法则、公式和例题的方法
数学概念、法则、公式,要引导学生一字一句地推敲、比较,从不同角度理解、叙述,在叙述中动手画一画、写一写。例如,“在同一平面内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叫平行线。”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为什么是直线?画一画。又如,在阅读乘法分配律时,(a+b)c=ac+bc能用语言叙述的同时,又能用数学表达式来表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只针对两个数而言,那么三个数、四个数……适不适用,对(a-b)c=ac-bc适不适用。阅读例题时,要求学生三想:一想解题思路和关键;二想每一步的依据;三想有无其他解法(特别是更简洁的解法)。阅读公式时,要求学生能理解和掌握推导公式的过程,自己能否推导,能不能从其他角度去思考,能否分别用文字语言和数学符号语言进行准确的叙述,能否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公式运用于哪些地方,与其他哪些公式有着相互的联系。对于法则,不但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分清它的条件、结论,能分别用文字语言和数学符号语言进行准确的叙述,还应该弄清推导的依据和思路。
3.在阅读中进行联想和对比,融会贯通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比如,在阅读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启发学生联想分数的基本性质、商的不变性质,再联想到“3÷5、3∶5”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通过比较,使学生得出除法、比、分数可以相互转化,并能融会贯通。像这样进行联想和对比,融会贯通阅读思考,才能避免片言只语的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不但能使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而且能提高他们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要注意阶段性和层次性,还要注意重点引读与一般引读相结合;课内读与课外读相结合;粗读与精读相结合。只要我們长期坚持,灵活把握好阅读的节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 重庆市彭水县保家镇中心校)
对教材的思考 篇4
虽然近年来陆续出版了针对高职专业英语教学的各种教材, 在实用性及先进性上较以前的教材都有了极大的进步。但现在有关高职高专的教材版本非常多, 同质化现象严重、内容交叉、过难, 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无法服务于学生将来要解决的职业领域问题;教材缺乏灵活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多数版本的教材以普通教材的情景对话等为主要内容, 偏重语言知识、重视语法规则以及其功能的学习, 单项选择、句型操练、英汉翻译等以语言为中心的传统类型的练习没有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学生掌握的只是专业英语的相关专业术语, 缺少实际的情景模拟训练、现场教学设计等, 很难掌握从事所学专业活动的英语技能。而出版社之间的竞争、图书批发商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 而参与自编教材的教师还要负责教材的推销, 因此, 衍生出教材内容上的许多问题。
目前, 由于生源质量的影响以及各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输送到各个行业、企业, 所以对专业英语教材的开发和改革问题是比较突出的。而实际上,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高职毕业生不仅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 而且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 这是各个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体现, 也是提高我国专业教学水平及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因此专业英语教材的开发与改革势在必行。
从实际情况来看, 各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同、生源情况不同, 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的需求也不同, 所以使用全国统编专业英语教材的可行性很小;新专业的发展又很快, 统编教材显然赶不上要求, 所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各院校应采用自己专业教师针对本院校专业特点所编写的英语教材。这是符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开发的若干意见》基本精神的。
基于以上原因, 应该给高职英语教师权限, 设计、开发符合学生专业特点的专业英语教材。笔者认为专业英语教材的开发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的确定必须以培养目标为依据。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 因此, 无论是选择教材还是自编教材应该是以实用、够用为原则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 能够进行日常简单的书面和口语交流、简单应用文的书写、能借助词典读懂、翻译相关专业操作指南和说明书等资料, 所以, 只要能应用于实际交流就可以了, 没有必要用英语专业学生的标准来衡量、要求高职学生。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教材内容
自编教材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因为一套新颖、适用的教材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编写教材时必须考虑以下两个问题。首先, 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他们有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 也有来自技校、职业中专的学生等, 进校时绝大部分成绩普遍较低。就拿我院2010级1 620名学生来说, 高考英语单科上及格线的是63人, 最高分107分, 大部分学生的分数是60到70之间, 40分以下占175人, 最低分只有13分。其次, 高职英语教材涉及大量的专业专用词汇, 学生学习、记忆比较困难。因此更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材、选择教材内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专业英语教材难度太大, 不适合我们的学生实际, 专业词汇量大, 模块过多、内容复杂, 缺乏实用性, 学生学起来很吃力, 这样一来教和学都很困难。
三、根据实用、有趣的原则确定教材内容
自编教材要突出“实用性”与“趣味性”。自编教材的编写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编写时除了应注意以上谈到的两点之外, 还应该参照国家考核专业人员的专业英语能力考试考核标准, 其大纲中详细阐述了考核的内容、形式和要求。在开发教材中可以参照其相关标准, 这些对于自编教材实用性的突出无疑是很好的指导。此外, 自编教材还应该根据各院校的特点, 针对教材内容, 配以相应的音频、视频材料或动画材料,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通过电子图像、专业教学录像、网络视频等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掌握所学内容。学生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在实训现场面对实物学习英语。
四、根据高职学生的专业性开发无纸化教材
高职院校学生可以选择的专业很多, 因此, 教师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因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情况, 这样所编写的教材才能使学生学起来有动力。在此方面, 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各院校的教学条件直接运用教学媒体编写无纸化教材。充分考虑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带来的强大教学功能, 在知识系统结构的展示方面, 让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 能够直观地设定教学情境、氛围, 展示出教学任务的全过程, 这是其他方式所不能取代的。同时还应该根据高职教育所提倡的项目化教学方法设计教材结构, 比如在对机械加工专业学生的多媒体教材设计中, 教材的内容可以有生产操作过程中的一些技术设备的英文说明书, 机器设备的英文操作指南等等。先利用多媒体展示机加工设备的使用全过程, 并配以英文解说, 这样可以先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基本的知识框架, 然后让学生通过现场操作的中英文说明等对照操作、实践、整理所学内容, 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最后由老师再进行必要的整理、归纳、总结, 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根据用人单位需求确定教材内容
高职生的就业目标非常明确, 因此, 教材选择内容要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 才能使学生学起来有兴趣、有动力。在编写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 根据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 确定教材内容。要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的工作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 使得教学内容及时反映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
应该成立教材开发、编写指导委员会, 逐步实现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的转换, 即由英语专业教师开发、编写教材转向由行业协会、企业管理人员、一线技术专家共同来开发、编写专业英语教材, 形成一套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导向课程开发机制。同时, 教材开发、编写指导委员会要建立教材评价指标体系, 进行客观的评价, 确保教材质量;还要对教材质量跟踪、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并根据市场的变化, 不断充实、调整、完善教材内容。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师应该经常深入用工第一线进行培训、实践和锻炼, 不断熟悉新设备, 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问题, 富有前瞻性的更新教材内容。有人指出, 职业学校的老师应该是双手沾满油的, 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 教材开发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要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 就必须处理好教材问题。在教材开发问题上, 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给教师自编教材的权限, 根据教材编写原则, 打破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评价方式的条条框框, 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 创新编写思路, 以各个专业实际工作流程为线索,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运用实际鲜活的案例, 就可以设计开发出符合高职专业英语教学目标和教学理论、能适应高职学生的需求、兴趣与实际水平、能激活教师思维、调动其教学积极性的教材、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为社会造就更多的具有较强专业英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2010研修报告汇编 (上) [Z].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2010:446-449.
对教材的思考 篇5
湖南省邵东县第十一中
申玢彦
电话:***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学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基本方式。新教材化学实验有四大特点:实验形式多样化、实验内容生活化、实验方式灵活化、实验功能新颖化。通过一轮教学实践,体会到:要教好化学实验,确保实验有效果,就必须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重视实验教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进实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关键词】高中新教材 化学实验教学 特点 体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学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基本方式。高中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对化学实验的目标不仅有实验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而且有实验探究能力和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教学中要在认真做好课本要求的必做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前提下,大力加强学生的科学探究及家庭小实验等选做实验的落实。本人通过一轮教学之后,对新教材化学实验有如下认识。
一、新教材化学实验的特点 1.实验形式多样化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实验内容呈现形式有很大的变化,更加丰富多彩。如由原教材的大量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设计实验、实践活动等,其实验内容呈现形式更加灵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新教材针对化学概念抽象、难懂的特点,改变了过去机械模仿、照方抓药的实验模式,引导学生预测实验、设计实验方法、验证实验,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新教材中化学实验不再刻意区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其目的是让教师根据实验内容和各校的不同条件,可由教师演示,也可边讲边实验或学生探究,尽可能多地开设学生探究性实验,为学生自主探究、亲自动手做实验创设有利条件。
2.实验内容生活化
过去由于受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和教学观的影响,化学实验内容的选择,考虑学科特点的多,考虑学生特点的少。旧教材中尽管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增加了一些“家庭小实验”、“趣味实验”等,但就总体而言,实验内容仍然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况且,在学科中心的大背景下,“家庭小实验”、“趣味实验”等也很难发挥它们应有的功能。为了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身边无处不化学”,新教材中化学实验更加体现生活化。一是以学生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作为实验药品。如讲到醋酸的性质时,人教版化学(必修2)设计了一个科学探究实验,上课前教师可要求学生3人一组,准备一个积有水垢的茶壶或暖水瓶、一瓶家用食醋,向茶壶中加入适量食醋,让学生观察现象并解释。通过该实验,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比较醋酸和碳酸酸性强弱的实验,使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将其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二是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作为实验素材,揭示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奥秘。如有机化学基础方面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需将未成熟水果催熟的情况,在没有乙烯的前提下,可以把青香蕉或青苹果和几个熟橘子放在同一个塑料袋里扎紧,过几天可以发现青香蕉或青苹果变黄了,也可以起到催熟的作用,这是因为,水果在成熟的过程中,自身能释放出乙烯,而乙烯具有催熟水果作用。又如用热的碱面(碳酸钠)水溶液洗涤铜片、炊具上的油污实验,使学生弄清了碱液除去油污的化学反应原理。
3.实验方式灵活化
在高中化学课程“内容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中,都涉及了很多与化学实验有关的内容。在“内容标准”的总条目中与化学实验有关的内容约占22.2%,在“活动与探究建议”中化学实验活动占其总数的37.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整套教材而言,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实验内容以两种方式加以组织,一种是分散的方式,即将化学实验分散在化学1和化学2及“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等相应的模块课程内容中;另一种是集中的方式,即将化学实验单独作为一个课程模块——“实验化学”,以此来强化化学学科特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就每册教材而言,新课程化学实验淡化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区分,设置了科学探究实验,便于不同类别的学校根据学校条件及学生素质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开设实验。
4.实验功能新颖化
新课程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有了新的发展。化学实验不仅是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化学实验不仅能为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提供化学实验事实,还能够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化学实验不仅能为学生检验化学理论、验证化学假说提供化学实验事实,而且实验探究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不仅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而且也是落实化学课程中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体验性目标的重要手段。
二、对新教材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1.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 过去演示实验教学的模式通常为:教师按照教材向学生传授有关新知识——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用实验结果验证新知识——师生作概括总结。这种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碍于学生创新思维、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新课程实验教学要求激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特别是演示实验,它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在实验教学中,要不断尝试培养学生敏锐、精确的观察力,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最终能独立设计实验,提高对化学实验的综合分析能力。如向氢氧化钠浓溶液中滴入氯化铝溶液与向氯化铝浓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中,学生就会看到前者先有沉淀生成,但马上消失,而后者有沉淀产生。从表面看来,都是氢氧化钠与氯化铝反应,为何现象却不同呢?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原因。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铝溶液,先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由于氢氧化钠过量,而氢氧化铝沉淀具有两性,生成的氢氧化铝又溶解于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偏铝酸钠溶液;而向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但生成的氢氧化铝沉淀不与过量的氯化铝溶液反应,所以产生沉淀,沉淀不溶解。教学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实验协作,在实验教学中发挥实验的探究性,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尽可能地将演示实验设计成学生动手的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探究实验,教材中的许多实验都可以如此处理。
2.重视实验教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通过化学实验拉近学生与化学科学间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高中学生会接触到许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如食用醋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家用食盐是含碘的检验、洗涤剂的酸碱性测试、家庭常用药物的存放等,都需要用到化学知识通过简单的试验验证。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可在学生中组织一些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趣味实验或探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我校附近有许多小型五金加工厂,让大家采集工厂排放出的废水样品,利用学过的知识来检验废水中含有哪些金属元素,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又有何措施对废水进行处理,金属元素如何回收。让学生为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而作各种设计或与老师讨论设计方案,并在实验室中结合自己的实验设计思路提炼物质。选取其中合理可行的方案,拟订成立污水处理厂方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设计、操作能力,使他们感到化学不仅有趣,而且还很有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改进实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新教材化学必修1和2在实验内容的呈现形式上淡化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界限,这有利于教师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素质灵活安排,还安排了较多的“科学探究”实验和少量“家庭小实验”作为学生课外实验的一种形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及实验方法。这类实验的趣味性比较强,内容与实际结合紧密,实验用品简单易得。目的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或在家中独立完成实验,这类实验侧重于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实验的步骤、用品、操作方法等,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需要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变为科学探究实验,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由于农村中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寄宿生,对于原料的获取有一定的困难,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学校定期开放实验室,为他们提供一个新的探究舞台。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成立化学兴趣小组,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课外活动,合理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完成上述实验内容提供条件。虽然开放实验室是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开放实验室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修改学生的实验方案,参与学生的实验操作,解决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为确保实验教学收到实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分步实施,按训练基本操作——做改进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设计综合性实验进行。
参考文献:
1、曹和胜.《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中有关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安庆市石化一中》
2、陆国琴.《新课程下化学实验教学》.江苏省大港中学化学组.2009、2、8
3、张素敏.《新课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新议》.凌海第二高级中学
4、叶永庚、吴冠丽.《走进新课程中的化学实验教学》.福建南平市第三中学
对我国高校教材管理的思考 篇6
目前我国高校教材的管理模式归纳起来有:
1学校管理模式。学校设有教材管理部门,如教材管理中心、教材科、图书馆,直接负责教材管理。
2校企管理模式。学校不设立专职教材管理部门,教材供应管理任务交给学校的出版社、印刷厂、书店或其他校办企业代理。
3书商管理模式。学校通过招标或协商等方式引入外来教材供应商,学校获取供应商进场费、场地租金或其他利益,学校将各学期学生教材目录交给供应商,由其代理。供应商进驻学校,负责教材供应,并直接与学生结算教材费。
4学生自理模式。学校完全放弃传统的教材管理模式,不负责学生教材购买供应工作,只给学生开出各学期教材目录,任由学生自行购买教材。学生会、各班或学生个体自行与教材供应商协商购买教材。
以上这些教材管理模式缺乏规范,且各校模式各异,操作方式也不同,都存在着严重的缺点:第一,教材仅使用一次,每学期所有教材都必须重新准备,造成教材选择工作局促、管理被动困难。第二,教材寿命只有0.5年!这造成了教材资源极大浪费,也加重了学生经济负担。我国一所高校使用的教材费每年通常都有几十万元,多则几百万元或超过千万元,全国总量则达数百亿元。也就是说,全国高校每年共有总量高达数百亿元的各种正在使用的教材被淘汰出局。此外还常常导致出现:学生买不到教材、有些学生不愿用指定教材、学生远去校外书店购买教材、教材版本杂乱、教材体系混乱、助长盗版、教材供应商或学校教材部门大量积压教材等不良情况。
二、高校教材管理改革迟缓
我国没有制定类似《高等学校教材管理规程》的通用规章,各级教育行政机构每五年发布一次的科研规划课题指南中也都没有将高校教材管理改革列人科研课题规划。学术界对教材管理的研究也明显不足,教材管理在《中国图书分类法》(第四版)中就没有专有子分类号。
1989年我国高校开始收费改革,多数高校定额代收代管学生教材费,从国营新华书店、高校图书代办站等购进教材。此时高校收取学生教材费往往比学生教材实际支出多,偶尔个别专业会少量超支,总体都有一笔可观的盈余。2000年前,多数学校不与学生结算教材费。2000年后至今,学生毕业时,有的学校与毕业生结算,有的则仍不结算。
20世纪90年代后,民营资本进入高校教材图书发行渠道,打破了新华书店横霸高校教材市场的格局,高校教材发行的竞争局面随之出现,高校教材市场由卖方市场嬗变为买方市场,部分教材垄断利润转移到了高校。近几年,民营书商资本积累与投入迅速增长,民营与国营展开了激烈竞争,民营之间的竞争更趋于白热化,跨地区串货、盗版等等恶性竞争手段层出不穷。近年来,社会上对高校教材管理的混乱、腐败纷纷指责,高校原有的教材管理模式也随之受到冲击。于是,高校陆续对教材管理进行改革。然而,几乎所有进行教材管理改革的高校都采用教材招标或后勤社会化,甚至由学生自理。
1教材招标——不规范。教材招标对降低教材折扣起到一定的作用,使教材表面总体价格下降,但对教材质量的提高并无太多帮助,对教材的长效管理、对教材应急管理作用不大,有时反而使教材选择的种类、范围变窄,使某些教材价格不降反升,学生能得到的利益与服务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好。高校招标制是在一片降低折扣呼声的背景中引进的,这种招标机制的中心目的也就直指教材的价格。招标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获得了经济利益,但其弊也随利而生:过分追求低价,招标机制并不能保证在低的价格水平上,稳步提高教材质量水平。目前招标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操作不规范、操作程序僵化、真正有效地监督机制缺失的缺陷。
2后勤社会化——弊大于利。教材对于高校来说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高校教材管理走“后勤社会化”模式显然是弊大于利,这无异于把教材选择权交给专业知识缺乏、质量主观意识不强、没有直接质量责任、唯利是图的商人去办理。
3学生自理——苦了学生。一些高校将“学生自理”视作“至宝”,当作甩手不管学生的好籍口。这可苦了学生,他们每个学期都必须为去校外书店购买教材而奔波,也导致常出现学生买不到教材、有些学生不愿用指定教材、教材版本杂乱等现象。
三、教材管理改革探讨
教材循环管理模式是较理想的管理模式,我们应该对这种教材管理模式开展系统、深入地研究,使它更完善,并尽快在高校中进行推广应用。下面是几点设想。
1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规律。
对我国高校教材管理模式产生、形成、类别、演变、现状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开展调查、分析与研究,并调查、分析与研究国外部分国家的教材管理现状,借鉴国外教材管理的方法、经验,摸索高校教材的管理模式变化、发展规律。
2开展教材收费机制研究。
利用传统的、计算机以及网络辅助手段,对我国各地区高校各层次、专业、类别学生在校教材费水平进行一定范围的抽样调查,对高校教材价格水平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总结高校教材价格水平变化规律,对高校教材价格水平进行中长期预测,研究影响(循环型)教材费标准的各种主要因素及其权重,完善收费标准测算模型,制订一套适合我国高校各科类、层次、专业学生的教材收费标准,并对各种教材费收费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创新收费机制,为高校确定教材费标准、收费方式决策提供依据。
3开展高校教材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在一定的范围、分层次、科类对高校教材质量进行调查,对高校教材与社会实践的适应性进行分析,对高校教材更换原因、更换频率进一步进行调查与分析,建立教材选用与更换机制。研究教材质量评价指标、教材质量评价手段、办法,设计一套完善、符合目前实际、可操作性强的高校教材质量评价体系。
4建立教材循环利用机制。
在学校统一管理层次,从教材回收、循环使用的角度出发,对高校教材管理的全过程开展研究,着重研究教材管理方法、机制、程序及服务规范,制定《高等学校教材循环管理规程》。
5积极建设高校教材管理信息系统。
对语文教材“选文”的思考与定位 篇7
既然,语文教材“选文”时有“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功能的考虑与定位,那么,一册教材中的所有文章要有所侧重地去设计定位,进行教学,不要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更应立足教材,根据学情,确定好教材挖掘使用的着力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足教材、用活教材,让文本焕发课堂生命的活力。
一、视文本为“典范”,精读深思、诵读积累
教材中文质兼美的经典类文章,是世界和本民族的优秀文学篇章,可以视之为“典范”,围绕“熟知经典”、“了解和欣赏文章”的目标阅读理解,深入思考,体会文章的美感。要通过一篇篇经典文章的阅读欣赏、诵读积累,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语文的音韵和辞章之美;让学生感受到经典文章的意蕴情感之美;更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的经典文章传达的价值观不全是古代的那种纲常伦理,而是平等、自由、自信、诚实、包容、仁爱这类现代文明社会的价值观。
在教学这类文章时,仍然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些文章距离他们生活较远提不起兴趣,一些文章的确与现代生活有着极大的冲突。所以确定“典范”文章时要将自己的思考与学生的愿望统一在一起,拿到一本教材,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筛选“典范”的文章。比如开学之初,我和学生一起用一个双休日的时间把全册书读完,读完以后边想边写自己认为重要的喜欢的经典课文,最后作全班统计。一般来说,学生可以选出4~6篇经典课文,我再根据教材特点补充几篇学生没有选到的课文,这样下来,一册书30多篇课文,可以确定8~10篇“典范”文章,而且要保证每个单元至少有1篇。
确定好“典范”文章后要把教学重点放在精读深思、诵读积累上,要让一篇篇文章成为学生文化底蕴的奠基石。
首先,要重视精读深思。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品味欣赏文章的精彩之处,明白其“典范”的真正内涵。有位教师在教学这类课文时采用了欣赏与评价相结合的策略:第一种方法是他把这类课定位在欣赏上。有时他一个人以欣赏的风格为学生讲说,学生听着听着便主动拿起笔记下这篇文章中美丽的字词句段,记下那内在的思想,记下那动人的案例。第二种方法是让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学生是特别喜欢的,因为那声调、朗读技巧能使许多学生拥有羡慕之心,他们自然模仿之中,也能感觉到一个优秀的朗读者是如何读这一文章的?学生一遍遍地听着听着也就放开嗓子读起来,语感训练的目标也自然得到了实现。第三种方法是让学生动用“评价”。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思考,评价这类课文美在哪里?妙在何处?给予你哪些收获?从而明白其“典范”的真正内涵。赏析、评价可以使学生更理智起来,如此教学也给他们找到了阅读的另一把钥匙。
其次,要重视诵读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积累了大量的经典名篇名段,才会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积淀学生的文化内涵。所以对典范文章精读深思后还需反复诵读,达到胸有成竹、脱口而出。一方面,要在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诵读。另一方面,还可利用早自习、班队会、重大节日开展“经典名篇诵读与比赛活动”,从而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二、视文本为“例样”,深入剖析、习得方法
教材选编时,有些文章是从“例文”和“样本”的角度定位的。“样本”是解决学生在阅读这类文本时所发生的困难和问题,在对选文的感受和理解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应该怎样阅读、怎样写作。“例文”是以选文的某个点或某个侧面为例,使学生透彻地学习语文知识,包括诗文以及如何读写的事实、原理、技能、方法、策略、态度等语文知识的学习形成或加深对选文这些点或侧面的理解感受。概括的说,“样本”、“例文”类文章的重点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学习语文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语文学习的基本技能。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根据年段目标和单元训练特点,有的文章可以发挥其“样本例文”的功能,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得必要的语文知识,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习作的方法。以后遇到这样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按照这种方法去学习;遇到类似的习作训练,可以借鉴其中的习作方法。
例如:《海滨小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教学时,我引领学生按照“初读、找出景物———再读、抓住特点——细读、品词析句———朗读、表达情感”的方法学习了课文,感受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更重要的是学生体验了“初读、找出景物———再读、抓住特点———细读、品词析句———朗读、表达情感”这一操作性极强的方法,以后遇到类似写景的文章(如《桂林山水》、《五彩池》等),我便放手让学生按照上述方法自读自悟。学生在学习中成功地运用了这种阅读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又如:四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教参中提出教学中要开始培养学生做批注的能力。为此,我选取了教材中的《师恩难忘》一文,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孩子们用笔勾划出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用精练的词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在学生实践体验的基础上,我讲了批注的含义、符号和方法,并引导学生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今后的课内外阅读中。慢慢地,孩子们懂得了做批注的重要性,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质量。
三、视文本为“用件”,取点建构、扎实训练
教材中的有些篇章,如果学生能够理解,或者有些地方不甚理解,但老师认为关系不大,或者学生在课外已经阅读过。那么,此类文章可以发挥其“用件”的功能,利用选文所讲的内容或者从选文所讲的某一点出发,取点建构,引领学生创造性地进行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此时的文本已经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一个引子,它盘活了课程资源,生成更多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走进高效务实的语文课堂。
例如《枫桥夜泊》一诗,学生借助注释,容易理解诗意,而且很多学生课外已经会背诗了。为此,我研读教材后, 围绕《枫桥夜泊》一诗所蕴含的“乡愁”主题,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引入《虞美人》、《阊门即事》、《乡愁》等诗词, 以诵读为主线, 以“愁”为诗眼, 抓住“枫桥”、“夜泊”这一特定的自然场景引领学生古今交融, 反复吟读, 寻找枫桥的那缕苍桑, 感悟夜泊的那份悲凉, 进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想象他触景生情的感触, 描摹他孤守客船的寂寞, 在一读三叹中体验“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深刻内涵, 体味诗人客居他乡, 飘泊异地时的思乡忧国之愁。同时通过对比阅读, 感悟相同主题下, 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创作风格。
又如《下雪的早晨》一文, 没有难懂的字词, 学生很容易读懂。教学时, 我抓住“下雪”这一关键词, 结合单元主题“风雪”和学生上周刚刚看到了一场雪的情况, 让学生在课堂上说雪、写雪。孩子们兴致盎然, 写出了一个个优美的片段。
(附学生习作片段:我情不自禁地走向雪中, 去感受、去拥抱那细细的、绵绵的冬雪。雪花在天空中飞舞, 好像一个个跳伞的小精灵, 又好像刚出生的小蜜蜂, 还不会飞, 跌跌撞撞, 雪花飘落在树杈上, 光秃秃的树枝变成了银条儿, 向我们招手。
冬雪, 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 这些白色的小精灵用自已短暂的生命为人们换来了无比新鲜的空气。我深深地呼吸着, 五脏六腑像被清洗了一样。我真希望这雪永远留在人间。)
对企业培训教材编写的思考 篇8
一、对企业培训教材的认识
教材是传授知识, 培训技能、能力的主要依据, 也是考核学员学习成绩的重要标准。
我们所熟悉的教材通常由以下内容组成:一个个精确的概念、一个个深刻的定理、一连串抽象的证明、许多题目……它向学习者提供一个被社会所认同的客观的知识体系。
然而, 笔者却认为培训教材应当是提供给培训者学习的基本素材, 它为培训者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培训活动机会。对培训者而言, 培训教材是他们从事培训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
二、企业培训教材的作用
培训教材是培训教学的依据, 是学习者备忘和查阅的资料, 它既能体现培训目标, 又能体现教师的水准, 从整个培训流程看, 培训教材居于承上启下的环节, 对于前面的环节来说, 它要体现培训需求分析的成果和培训目标确定的标准。对于后面的环节来说, 它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并从总体上制约着教学效果。
可以肯定, 如果培训教材是比较成功的, 即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不甚理想, 培训效果仍能得到基本保证。
教材编写居于中间部位, 是培训策划向培训执行转换的环节, 其意义不可小窥。
三、企业培训教材的编写原则
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是:针对性与实用性、系统性与科学性、创新性与新颖性、反映最新科技成果。
编写过程中要把握前瞻性和基础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综合性和针对性相统一的原则。
具体岗位培训教材编写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以岗位规范的要求和岗位生产、工作的需要为依据确定教材内容。
岗位规范是编写岗位培训教材的主要依据。教材内容应按照“规范”或“标准”所规定的原则和范围确定, 要以实现岗位任职资格为目标。
2. 贯彻以培养工作能力和生产技能为重点的原则。
岗位培训是对从业人员进行的以履行岗位职责和任务为目标, 以提高本职工作能力和生产技能为重点的定向培训。岗位能力的培训应贯穿到教材内容的选择中。教材中对理论知识的安排要满足和服从岗位技能 (能力) 的实际需要。根据岗位要求, 确定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根据岗位技能 (能力) 确定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 并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训紧密结合, 合理组合。要坚持为提高操作技能和分析处理生产、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服务的原则。
3. 规范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编写教材要符合规范, 达到标准。教材中的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应达到国家、行业、企事业单位规定的标准。教材的编排形式结构要规格统一, 在使用的语言方面, 要做到规范化, 重视教材的科学性。由于学员的学习条件、学习方式不同, 学员对象层次和需求不同, 教材应适应成人学习的特点。教材内容、顺序可根据岗位和培训对象的需要, 进行分解和调节, 使教材具有灵活性和弹性。
4. 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要立足于行业、地区及基层单位 (如:技术装备、产品结构、生产工艺、管理水平、人员素质) 的实际, 使教材起点适用于使用对象, 内容难易适度。要从实际出发, 使教材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切实体现按需施教、学用一致、注重实效。
四、企业培训教材的编写要求
编写培训教材要做到内容简洁易懂、语言风格得体、概念术语准确、格式和版面统一, 以及方便学习者使用。
1.教材编写要有政策性、准确性、保密性、通用性、先进性、简明性、规范性等基本要求, 同时作为培训教材必须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2.文字教材要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简明易懂。要便于自学和辅导, 字数不宜过多。教材中一定要有典型案例、讨论题、分析和思考题等。讨论题应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 分析、思考题要少而精。
3.企业培训主要是对成人, 而成人又因工作、生活和时间方面存在一定压力, 对教材编写提出了特殊要求, 这些要求包括:培训教材必须是专题化的, 培训教材必须是模块化的, 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实用性, 教材必须具有新颖性。培训教材要以目标为依据, 培训教材要以问题为中心, 培训教材要以缺陷为抓手, 培训教材要以技能为主导, 培训教材要注重行为改善。
4.培训教材还应达到以下几个要求: (1) 满足学员方面的需求, 包括认知的需求和学习、发展的需求。 (2) 合适的培训教材, 应该考虑到不同学员的需求, 不同团体的课程主题、课程内容、课时长度、教学的环境及其要求和目的等问题。 (3) 合适的培训教材不能忽略“机会平等”, 使用“非歧视性语言主”, “保证健康和安全”等问题。 (4) 合适的培训教材应当与不同的学习活动相匹配, 即应当和教学阶段规划中所采用的大纲、讲演、示范、指导、活动、模拟、案例研究、技能实践、一对一辅导和小组协作等活动相匹配。 (5) 无论有没有必要, 培训教师都应该准备好电子版教材和文字版教材, 以备突然停电或设备突然出现故障等不时之需。
五、企业培训教材的编写方法
1.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 进行归纳与分析, 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根据经验总结的具体实践过程, 其一般方法步骤: (1) 确定研究课题与对象; (2) 掌握有关参考资料; (3) 制定总结计划; (4) 搜集具体实事; (5) 进行分析与综合; (6) 组织论证; (7) 总结研究成果; (8) 实行经验总结时应注意下次阐述各点:选择对象要有代表性, 具有典型意义;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要全面观察, 注意多方面的联系;要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要有创造革新精神。
2. 课程复制法。复制:也称拷贝, 指将文件从一处拷贝一份完全一样的到另一处, 而原来的一份依然保留。“课程复制法也就是将以前的课程或其他人的课程复制到教材中的方法。
3. 酿蜜加工法。就是说将不成熟或还在研究过程中的方法应用于实践中,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方法。
4. 创意创新法。一是要敢于将书本、经验和权威类的有关定论放开,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二是假设的提出还是要有一定的观察和事实为基础。假说的提出和主观臆测是不同的, 也和幻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三是假设提出后要进行验证, 假设的结论必须经得起科学实验或社会实践的检验。
5. 还可探讨创建企业培训教材立体化、电子化、岗位化的编写方法。
六、编写企业培训教材的基本框架
总之, 教材编写应通过分析培训项目、课程及其培训对象的特点, 分析并把握教材应该具备的特点;通过分析职业教材成功案例, 借鉴职业培训教材开发的有效方法;积极参与职业教材的开发实践活动, 广泛搜集、积累素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编写岗位培训教材的原则意见, 1995-05-18.
[2]邓颖.岗位培训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要求[J].中国职工教育, 1996, (12) .
[3]http://www.ssyrpeixun.com/index.asp.
对使用数学新教材的思考与建议 篇9
一、新教材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有许多突破性的改进
1. 数学教科书的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现实.
数学来源于生活, 一切数学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本套教材中的章前图就是学生生活场景的再现, 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旁边的引言适时的纠正学生想象的方向, 将思维引导到数学上来.这有利于学生将枯燥的数学同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领会数学的生活理念和数学智慧的力量.因此, 新教材非常注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每一课的学习都是通过学生较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这样把数学知识变成看得见, 听得到, 用得着的事实, 让学生对自己有的生活经验进行重新认识和整理, 从而更好地学习与掌握数学知识.
2. 教材的编排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本套教材中设置的“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等栏目中适时的提问、填空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发展、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数学, 目的是通过集体讨论和活动, 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来讲, 趣味性增强了,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合作探索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获得了新知.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 根据新课标要求, 本教材删除了一些比较繁难的内容, 如:
根与系数的关系、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等;降低了对几何的要求, 如几何定义、定理、公理等没有明确提出和区分, 证明题的推理过程的书写等.
二、使用新教材的一些感想
1. 新教材灵活生动, 增强了数学的趣味性.
新教材中的许多数学活动、课题学习是非常有趣的, 学生也乐于去学、去做.如:学了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后, 叫学生“画出上学路线”的活动就让学生感到非常实用和有趣.在做实验和探究“水位升高还是降低”时, 学生既能感到有趣同时也增强了对“数学与物理有联系”的理解.
2. 新教材贴近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新教材更注重实际, 每一章节编排都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发展要求,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 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 精选学习素材.如在教学平面镶嵌时, 引导学生计算房屋装修时的镶嵌问题.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还能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更体现了数学是工具学科的作用与地位.
3. 新教材的探究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空间.
新教材注重数学学习过程, 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交流.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后, 限定条件让学生测量旗杆的高度.这就要求学生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新教材提倡动脑、动口、动手, 重表达, 不但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习惯,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新教材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对新教材的一些建议
一线教师总体上对课程改革和新教材是认可的, 认为改革很有必要, 新教材有创新, 对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十分有益, 是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同时, 也存在相当的疑虑和担心, 尤其是面对中考.
(1) 建议将“圆”的教学摆在教学完“相似形”与“锐角三角函数”后.因为在教学“圆”这一章时, 很多的习题要用“相似形”与“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求解.如涉及“相交弦定理”的题. (虽然这个知识点被删了, 但很多资料上仍有这些题) (2) 对概念不做定性的描述, 容易使学生的表达能力越来越差;对公理、定理 (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 没有说明, 模糊了学生的认识.这一块是否可加强. (3) 尽快出台考试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让一线教师尽快进入角色, 大胆课改, 不惧中考社会终究是用中考成绩来评价教学效果的.
对译林版英语教材语法板块的思考 篇10
一、在情境中感知语法知识
【回顾】Teacher shows students four steps of this lesson.T:Today,we have four steps of this lesson:let’s talk,let’s read,let’s play and learn and let’s sing.Can you guess what will happenfirst,next,then and finally? S1:First,let’s talk. S2:First,let’ssing. S3:Next,let’s read.
【感悟】教师在上课伊始,将本课教学步骤呈现,让学生猜测具体环节的同时更清楚地了解课堂安排。同时,以本课教学重点四个表示顺序的副词first、next、then、finally有序地引出教学步骤,并贯穿整节课,学生自然而然关注到教学活动的先后顺序并感知运用重点词汇。
二、在交际活动中模仿学习语法知识
【回顾】T:Christmas is popular in western countries.ChineseNew Year is popular in China.Do you like Chinese New Year?Ss:Yes,I do.T:Why? S1:Because I don’t do my homework.S2:Because I can get a lot of money. S3:Because I can play with myfriends.T:Look at those pictures.What do you usually do at Chinese New Year?S4:I always have a lot of fun at Chinese NewYear.First…Next…Then…Finally…We all have a good time.
【感悟】教师通过话题的自然转换,从西方人最看重的圣诞节到中国人最隆重的春节,话题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真正做到让学生有话可说。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可以很轻松地表达春节进行的活动和自己的感受。并且由于有些春节活动的安排是有一定的时间顺序的,在教师的提示下运用表示时间的4个顺序副词,学生的输出就由简单的句子顺利上升到一段完整的语篇。
三、在归纳小结中明确语法规则
【回顾】Teacher shows students four pictures:a Christmastree,a Christmas present,a stocking and a turkey.T:Work ingroups and talk about Mike’s family’s Christmas. S1:They buypresents and put them under the tree.S2:They put a stocking ontheir beds. … T:Actually,Mike’s family do those things in order.First,they buy presents.Next,they put pretty things on the Christmas tree.Then,Christmas Eve comes.Finally,it is Christmas Day.T:What’s the function of the four words here,first,next,then andfinally?S1:They represent what order.
【感悟】教师将学生的回答加上时间副词,按事情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呈现,旨在让学生能够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感悟并自己归纳出这4个词的作用。4幅图分别代表Mike一家为圣诞节准备的不同的活动,但这些活动的进行是有先后顺序的。学生通过这4个圣诞活动的完整呈现,不但理解了这4个顺序副词的含义,更发现了这些词让文章更有条理。
四、在读写训练中运用语法知识
【回顾】Homework:(1)Talk about your weekend by using“first/next/then/finally”with your partner.(2)Write down your weekend.